《临床研究》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来源:临床研究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1
 

失眠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中医上亦称“不寐”或“不得卧”,是以经常不易入睡,亦或睡而易醒后不能再睡,或时常惊醒,甚至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症状[1]。中国睡眠研究会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中,有38.2%的患有失眠症,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的2万多名患者调查发现,有27%的人存在入睡困难、睡眠不足的问题[2]。有研究表明了当前治疗失眠症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四种,即西药治疗、中药治疗、物理治疗、行为认识治疗法。例如西药治疗,可以快速改善失眠症的情况,但是却不能长期使用,如果服药时间长,可能会产生极大的依赖性,对患者的肝功能、神经系统功能等均可能造成不良影响[3]。而心理疗法疗效相对不稳定,影响要素也较多。因此,寻找更有效的非药物方法来治疗失眠迫在眉睫。最近这些年,耳穴疗法在保健、疾病预防、疾病诊断及治疗方面,均有了较大发展,并进一步完善了耳穴疗法的体系,耳穴贴压疗法就是耳穴疗法的发展延伸。许多临床报导证明,耳穴贴压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因其高效、安全、简便等特点,被宽泛用于治疗失眠。下面将从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的机理、方法等开展具体的分析、探究。

1 作用机理分析

1.1 调节脏腑

经络、耳间的关键密切,多年前我国就有记录。如《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在经脉循行中,六条阳经均循行分布到耳中及耳周围。六阴经脉循行虽不直接入耳,但其经别循行合于阳经而上;耳与脏腑也有密切关系,如《灵枢脉度篇》曰:“川肾气通于耳,肾气利则耳能闻五音矣。”故耳针治疗是通过经络传导的作用,达到气血活血,调节脏腑阴阳,以达到治疗失眠的效果。

1.2 神经功能调节作用

当前的医学认为,人体的耳郭周围有着非常丰富的血管、神经,人体迷走、交感神经在此处交汇,所以对耳朵行刺激,可通过不同神经传导系统,对大脑的自主神经中枢进行适当的调节,起到非常有效的治疗作用。Haker为了确定交感或副交感的兴奋性,采用了观测心电图的细微变动,他发现了经过刺激耳穴,其能够增加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而Litscher用计算机控制的定量剖析来测定脑血流量,他发现刺激耳穴中和眼睛有关的穴位能够提高眼动脉的血流量[4]。迷走神经是副交感神经重要构成,且其唯一一个在体表分支是耳朵,故耳穴疗法受到了重视。钱昱钧[5]采用耳穴磁珠贴对失眠症进行治疗,其认为,通过耳压治疗失眠机理的作用在于,对耳穴进行良好刺激,传到人体神经核让其之间发生生态的制约,制约原有病理性传入的冲动,亦或是产生较为强烈的兴奋作用,抑制邻近的原有的病理兴奋,磁珠通过磁刺激,有效调理人体的中枢神经功能作用,运用磁场能够有效刺激神经传送大脑,加大大脑调节人体局部、全身,磁场可有效促进入睡,延长人们的睡眠时间,起到一定的镇静作用。张启兵等[6]为分析耳针调理内脏功能机理,运用 HPR 神经追踪法,通过耳穴皮下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在交感神经处发现酶标细胞,说明了耳朵以及支配内脏交感神经节间有通路,可刺激耳穴,对神经功能进行调节,提升副交感神经兴奋作用,有效提升人体的免疫能力。

1.3 调节血管功能

陈锋等采用作用颅多普勒超声,分析耳穴是否对人体的脑血管有影响,研究发现针刺激耳朵上的神门穴,对于人体的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均可产生一定的作用[7],刺激耳穴可以明显增加血流速度,并且见效快、作用较明显、无副作用。

1.4 全息医学理论

通过多年的研究证实,临床上发现了人的面颊部、耳廓,有涵盖整个人体的全息信息,一个人的人体可在这两个部位呈现连续特点,因此整体的疾病,也可以反映到人体的某一局部,耳作为一个局部器官,它可相当于一个倒置的人体,耳廓从形状上来说,就好像一个头下臀上,呈倒蜷缩在子宫内的小胎儿。分布规律:头面部相对应的信息是折射于耳垂以及邻近位置;上肢相对在耳舟;躯干以及下肢相对应的信息是折射于耳轮、耳轮上下脚的位置。和内脏相对应的信息是折射于耳甲艇、耳甲腔两处。而消化系统相对应的信息是折射于耳轮脚周围,呈现一个环形排列的状态。上述说的这些穴位区域和人体的器官、四肢、面部五官一一对应,可以说耳廓包含了人体各个部位的信息。人体发生疾病,在耳廓也会对应出现阳性反应,例如,观察耳廓,可见颜色改变,或是有脱屑的情况,按压可感明显疼痛。故通过观察,也可以判断哪些脏器有病理上的改变,推断疾病。反之,对耳廓的全息穴位区刺激,可起到治疗的作用。

2 使用方法

2.1 单纯耳穴的贴压

是否准确的取穴将会直观影响治疗的效果,临床常使用的取穴方法有经验法、辨证法、部位取穴法等几种。依据耳穴选穴理论,参考国内外文献选穴为:神门、心、皮质下、交感、枕、肝、垂前、脾、内分泌、肾、胆等。

2.1.1 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

郑筠应用耳穴贴压王不留行治疗失眠症 50例,结果显示有效率92%;常洪雁应用耳穴贴压王不留行治疗失眠症30例,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6%;王贵玲应用耳穴贴压王不留行治疗失眠症45例,结果显示治疗组平均秩次41.23,而对照组平均秩次 45.78,2组平均秩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杨文芳等应用耳穴贴压王不留行治疗失眠症68例,结果显示总有效率91.2%[8]。

2.1.2 耳穴贴压磁珠

应用磁珠作为介质贴压耳穴,磁珠材料具有镇静、安神之效,作用于穴位刺激神经,有效传送至大脑,由大脑对人体局部、全身进行调节[9],达到促进入睡并改善睡眠的情况,延长睡眠时间的目的[10]。金林红等研究耳穴压磁珠治疗重症失眠,研究表明,耳穴贴压磁珠可改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磁珠耳穴贴压通过自身磁刺激达到治疗目的,有效改善失眠效果,依赖性少且基本没有不良反应[11]。

2.1.3 耳穴贴压冰片

吴强锡选择了300个失眠患者来进行研究,设置三组进行研究,中西药物组、王不留行籽耳压组、冰片耳穴贴压组,通过研究发现,疗效效果有效性为中西医药物组(86.7%)>冰片耳压组(84%)>王不留行籽耳压组(70%)[12]。虽然中西医药物组效果最好,但起效比较慢,疗程长,而冰片属性寒凉,本身有开窍醒神的功效,治疗效果快并且增强记忆的效果。

2.1.4 耳穴贴压白芥子

胡建波实验干预选择的耳穴贴压材料为白芥子,取神门、交感、等穴位,其总有效率 92.1%[13]。可见白芥子耳穴压贴在治疗失眠方面,治疗效果显著。

3 讨论与展望

研究表明,失眠人群越来越多,且整个比例呈逐年上升年轻化趋势明显[14]。耳穴疗法在治疗失眠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具有疗效肯定、简便易行、使用安全等优点,可弥补内治的不足,但报道的临床研究多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在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失眠的作用机理方面还缺少相关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对于其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没有深入研究与探索,未来在研究时可深入研究耳穴贴压作用机制。虽然多数研究是小样本的,且很少采用双盲法,结果可能不准确,研究也少有随访,所以在未来研究中仍要设计高质量、大样本的对照实验,并将疗效评价指标量化,要参考国内国际标准,以避免主观臆断;还要注重对患者远期的随访,只有高质量的研究结果,这样才能得出的结论更好地指导临床,才能够有助于提高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的疗效,进而提高失眠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突出中医特点,发挥了中医护理优势,是失眠患者的福音。今后可进行相关高水平的研究,为耳穴疗法提供循证医学的有力支撑,将有助于中医药文化和循证医学的完美结合,进而提升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中的认可度。

[1]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92-193,247-248.

[2]叶树刚,闫力,董雪.耳穴压豆疗法治疗老年人失眠的研究现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01):182-184.

[3]胡坚,盛海涛.枣仁安神颗粒联合西药对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05):1048-1050.

[4]曹君玉.耳穴贴压治疗亚健康态失眠的临床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7.

[5]钱昱钧.耳穴磁珠贴压治疗失眠症74 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5(06):23.

[6]张启兵,张诗兴.耳针调节内脏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3):330-331.

[7]陈锋,戴晴.耳穴神门对脑动脉硬化症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即时作用观察[J].中国针灸,1997(12):718-719.

[8]范恩芳,马英.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4,36(06):930-932.

[9]李冬秀,洪霞,黄瑞娥.子午流注择时耳穴贴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08):31-34+47.

[10]Kumar A,Bhoi SK,Kalita J,et post stroke pain can occur with normal sensation[J].Clin J Pain,2016,32(11):955-960.

[11]王宁,马淑丽.耳穴贴压干预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9,20(03):228-232.

[12]吴锡强.冰片压耳治疗失眠 30 0 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1(2):24-25.

[13]胡建波.白芥子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38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4):32-33.

[14]陈瑶.中国老年人失眠影响因素社会流行病学临床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6.


文章来源:临床研究 网址: http://lcyj.400nongye.com/lunwen/itemid-41786.shtml


上一篇: 新医科背景下临床研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下一篇: 材料科学论文_绝缘体上掺铒铌酸锂放大器建模与实验研究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临床研究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